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Rev. Mater.》综述: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有机分子的三重态激子具有长寿命和自旋多重性,使其在多种光物理过程和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中有突出价值和意义。其中,有机磷光源自于三重态激子辐射跃迁,有望成为有机光电和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新一代发光材料。然而,此前有机磷光通常仅在低温和惰性条件下在溶液中观察到,这严重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的发展给有机磷光带来了一场概念上的革命,并为分子和聚集体的研究架起了桥梁。近年来,基于有机聚集体的室温磷光(RTP,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图1.),在分子结构设计和聚集行为调控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三重态激子在光物理过程中的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现有研究仍未清晰地阐述其中的机制和原理。因此,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在近期的《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organic aggregates”的综述,系统地分析了三重态激子有关的关键光物理过程,包括系间穿越,三线态激子辐射和非辐射衰减过程,以及三线态的淬灭过程。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旨在阐述分子结构与磷光性质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尝试提出清晰和全面的室温磷光体系的设计原则。本文系统整理和分类了开发高效和长寿命室温磷光体系的策略,并且重点介绍了基于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新兴应用。
图1. 有机磷光的研究进展。有机磷光系统可以是分子态,也可以是聚集态。较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温的分子态(蓝色);而目前的有机磷光材料大多是室温下的聚集态(红色),该图也列出了种类丰富的有机室温磷光聚集体体系及其广泛的应用。
图2. 提高室温磷光效率的策略总结。a,孤对电子的合理引入;b,重原子效应;c,超精细耦合机制;d,能级差的减小;e,分子聚集效应;f,结晶策略;g,聚合策略;h,主客络合;i,基质刚硬化;j,交叉偶连;k,团簇化。
首先,通过分析光物理过程,总结了实现RTP和提高其效率的策略。提高RTP效率(ΦP),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从最低的单重态(S1)到三重态(Tn,n≥1)的高效系间穿越 (ISC)实现足够多的三重态激子;从最低的三重态(T1)快速辐射跃迁到基态(S0)的磷光发射; 以及抑制或阻止的三重态激子的非辐射衰减和淬灭过程。如图2所示,提升系间穿越的策略有孤对电子的合理引入、重原子效应、超精细耦合机制、能级差的减小。同时,分子聚集效应也会由于激子作用而出现能级裂分和轨道改变,从而可能提供更多的系间穿越通道,例如H-聚集诱导的RTP,空间n-π或π-π电子耦合诱导的RTP等。除了直接提升系间穿越外,可以利用能量转移赋予发色团更高三重态激子产率,例如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过程。
其次,提高ΦP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T1的磷光发射速率(kP)。上述孤对电子和重原子策略都可以实现较大kP。另一方面,通过分子聚集或者合适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磷光分子具有较大的Sn到S0跃迁偶极矩(μSn→S0),从而增强T1到S0跃迁偶极矩μT1→S0,因此有助于加速kP。
最后,有效的抑制三重态激子非辐射跃迁及淬灭过程(减小knr和kq)是实现高效室温磷光的关键。已开发的主要策略有:结晶策略、聚合策略、主客体络合作用、引入使磷光中心体刚硬化的基质、交叉偶连的碳点、簇发光。
图3. 提升室温磷光寿命的策略。a,提升磷光发射的三重态轨道的(π,π*)属性,以此减慢磷光发射速率。b,合理的选择主客体实现电荷转移、电荷分离、电荷迁移、电荷复合的电荷长程扩散过程,最后获得极长寿命的发光(包含磷光发射)。
除了效率,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另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发光寿命(τP),长寿命的RTP材料在应用中有极大的优势。实现长寿命的RTP,应同时降低三重态激子的辐射和非辐射速率常数(kP、knr和kq)。因此,上述减小knr和kq的聚集策略都适用于延长RTP寿命。另外,通过对磷光发射中心的氢原子进行氘代也是一种有效减少knr(内在knr)的方法。通过分子结构调整可以有效提升磷光发射的三重态轨道的(π,π*)属性,这也是减慢磷光发射速率kP的最常用的分子设计策略 (图3)。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电荷长程扩散机制也实现有机物的超长发光。合理的选择主客体实现电荷转移、电荷分离、电荷迁移、电荷复合的电荷长程扩散过程。最后获得极长寿命的发光(包含磷光发射)寿命超过1 h)。
有机室温磷光中高效率与长寿命在分子激发态轨道及光物理过程的需求点上存在对立的一面,所以开发兼具超高效率(~100%)与超长寿命(~10s)有机室温磷光成为研究者渴望追求但却难以企及的目标。尽管如此,研究者在这一方面也开发出了很多制备高性能的RTP策略,该综述列举了一些高效长寿命例子,如通过合理轨道杂化的分子设计策略、主客体体系中簇激发机制、聚合体系、基质刚硬化等。
该文总结并列举了高性能RTP材料的多种应用(图4),例如RTP纳米晶体用于细胞成像、对氧气敏感的RTP材料用于肿瘤细胞成像、长余辉材料用于动物体内成像、RTP材料用作可打印的防伪材料、长余辉OLED、RTP晶体用于激光发射、非线性光学。
图4.RTP的应用实例。a,细胞成像;b, 肿瘤细胞成像;c,动物体内成像;d,防伪;e,长余辉OLED;f,激光发射;g,非线性光学。
最后,该文对RTP的研究提出了总结和展望。总的来说,分子结构设计和聚集行为调控,这两个方面对RTP的性能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磷光体的固有光物理特性(能级水平、kISC、kP、knr和ΦISC)主要取决于其分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因此,分子结构可以为优化RTP性能提供合适的先决条件,同时聚集行为的合理调控是最后实现高效RTP的关键。光物理过程中的外在因素(knr,kq)主要依赖于聚集体内部的分子间电子的相互作用。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集行为,而不同的聚集行为(堆积方式)也可以影响分子的构象和电子构象(特别是对于扭曲结构的磷光体)。所以,综合全面地考虑分子结构和聚集行为是实现高性能RTP的核心步骤。
文中也简单介绍了应该合理的利用理论计算工具,这样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分析和调控关键的光物理过程,最终指导RTP分子设计。聚集态的室温磷光属于固态光物理的范畴,相对传统单分子光物理具有更复杂的过程,需要更深入的去研究。作者简单列举一些新兴的室温磷光现象,例如,单线态裂分、双发射的磷光、非共轭的簇发光、压制发光等。此外,还有受激发光强度、波长、持续时间影响的磷光体系。聚集体中三线态激子的扩散也是影响RTP的关键,这一方面研究也相对较少。最后,强调有机化合物杂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在RTP光物理研究前认真考虑和对待。
未来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应在确保高效发光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实际功能。其中对于生物成像应用,需要开发合适的时间门通技术和光学设备,以充分利用室温磷光系统的长寿命性能。最后,高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在可见光甚至近红外范围内的光激发是也是未来室温磷光材料的开发的一个目标。
文章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赵伟军博士后,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何自开副教授,本文同时得到了中科院化学所彭谦老师和南京工业大学马会利老师的理论指导和帮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20-0223-z
相关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课题组AFM:在聚集诱导自由基型光敏剂的分子设计及其乏氧肿瘤治疗应用取得进展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等《Adv. Mater.》:聚集体科学:走进介观世界
唐本忠院士团队《Angew. Chem. Int. Ed.》:芯-壳结构纤维实现AIE分子在纤维中的高效光热转换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和华南理工王志明研究员团队在机械变色材料机理探索方面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王志明研究员AFM:高效蓝光/主体敏化荧光OLED--结构调控杂化态分布获得高效反隙间穿越通道
吉林大学卢然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通过分子设计获得了向光/背光弯曲方向可控的分子致动器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绿色单体CO2和炔类单体参与的四组分串联聚合反应制备区域和立构规整的聚烯胺酯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Adv. Sci.》:二氧化碳基超支化聚炔酯的构筑及选择性多步后修饰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智能光学纤维传感器:湿度变化就变色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ACS Nano》光热转化新概念:分子内键伸缩振动诱导光热转化
刘斌教授、唐本忠院士: 聚集诱导发光(AIE) 研究的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唐本忠院士和钱骏教授:AIE材料用于大体积动物的长波长NIR-II大深度高分辨率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IE/CB[8]超分子荧光聚集体,大数据思维的细胞系鉴别与细胞污染追踪探索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